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酒的酿造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酒文化早已与传统文化、习俗等深深交融。作为中国酒的代表,白酒更是经过一次次蜕变,形成了“百花争艳,各有千秋”的格局。
近年来三公消费受限和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下,酒类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从政务消费逐渐向商务消费、大众消费转型。
同时大众消费心理受消费结构升级影响,“少喝酒,喝好酒”成共识。但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消费者对于健康的高端、次高端白酒的需求仍然保持旺盛,市场持续稳定升温。因此白酒行业的业主品牌集中度越来越高,全行业利润也进一步向品牌大企业集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品质的升级,消费者对于高品质、健康生活愈发向往。据《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预测,到2025年,“十四五”末,中国白酒工业将实现销售收入12130亿元,比“十三五”末同比增长41.2%,年均增长7.1%。
在如此庞大生产规模的背后,潜藏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据统计,我国现在销售的酒精总量中有50%~60%左右用于新型白酒。
资料显示,每生产1吨酒精,要产生12~15吨左右的酒糟废液,其BOD5值为25g/L~30g/L ,CODcr值80g/L~120g/L。白酒生产废水基本上可以分为高浓度有机废水和低浓度有机废水两部分。其中高浓度废水包括:蒸馏底锅水,白酒糟废液,发酵池渗沥水,地下酒库渗漏水,蒸馏工段冲洗水,制曲废水及粮食浸泡水等。这些废水CODcr、BOD5、SS值高,成分复杂,pH为酸性,间歇性排放,属于主要污染物。而低浓度废水包括:冷却水,洗瓶水,场地冲洗水等。高浓度废水主要成分为水,低碳醇(乙醇、戊醇、丁醇等),脂肪酸,氨基酸等。白酒废水属于易降解有机废水。
活性污泥混合液体系中存在的营养基质、菌胶团、微生物细胞、细胞碎片、微生物代谢产物(EPS、SMP)以及各种有机、无机溶解性物质等都对膜污染有贡献。